金丹大道
恭喜同学们步入金丹大道的殿堂。
金丹大道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从事的事业。
长春真人云:“不有神仙福,难明造化机。”能步入金丹大道,是我们的福德、善根和因缘聚齐的结果。
《道德经》云:“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。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。”
道书千千万,将金丹大道已言尽。《唱道真言》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道书。今节选部分,供参研。
炼丹者,炼一也。何谓之炼一?一者天一也,天一者金也。太极,金性也,此自然之妙,非有形质者也。故炼丹者炼其金为纯金,而丹成矣。
结丹之道,一而已矣。得其一,万事毕。一者一也,一可以名言者乎?曰可。一无他,虚而已矣。吾自与子谈道,只说得一虚字。炼心,虚也;用意,虚也;采药,虚也;结胎,虚也;火候,虚也;阳神,虚也;炼虚,以虚还虚也;玄关,以虚觉虚也,千虚万虚,总是一虚。虚非空空之虚,乃实实之虚;虚非散散之虚,乃浑浑之虚,故曰一。
子试观身内件件皆虚乎,件件皆实乎?本来皆虚也,而子皆实之。心本虚也,而子以根尘实之。神本虚也,而子以思虑实之。精本虚也,而子以淫欲实之。气本虚也,而子以劳扰实之。意本虚也,子以喜怒哀惧实之。鼻本虚也,子以多嗅实之。耳本虚也,子以多闻实之。目本虚也,子以多见实之。口本虚也,子以多言实之。手足本虚也,子以妄作实之。毛窍本虚也,子以腥秽实之。本来件件皆虚,经子件件皆实,而身心遂为实所桎梏矣。嗟乎,以至虚之物,而遇至实之子,如毛羽之入水,不能飞扬,必至腐烂矣。然则何以反乎虚?儒家曰止,道家曰静,释家曰定。将实者刻刻消除,如一只缸,满以粪土,去之要费工夫。若能当下即证本来,片时直超无漏,如疾风卷尘,太阳消雪,斯为无上明觉,结下丹元,转盼间事耳。
炼丹非有事事也,无所事事,方谓之炼丹。人能无所事事,以至于心斋坐忘,丹亦何必炼!丹至于不必炼,乃善于炼丹者也。世之附会于炼丹者,把炼丹看做一场大事,惊天动地。嗟嗟,这个主意,便与丹远矣。道以自然为宗。太极生天生地,亦最寻常,最平易,不知不觉,以虚化虚,以真合真而已。人身中自有太极,既有太极,则阳升于上,便是生天;阴降于下,便是生地;天地混沌,仍是一个虚灵含元之太极,并非奇怪。不假思为,安坐一室,欲仁仁至,以我身之所有,为我身之大丹,如富户人家,著衣吃饭,取诸宫中而有余也。自家有性,自去见性;自家有命,自去立命。丹道无他,不过要性命二字而已。今人不要性命,是以速死,而诿之大数,难道悟真登仙者,其大数该是长生不死、超出三界的?良可笑也。佛经云“不生不灭。”今人做病,本于生生太过。以妄想生妄尘,以妄尘生妄境,以妄境生妄业,转转相生,生生不已。生必灭,有灭必生,累于万劫,转生转迷。于俄顷间,一念忽生,一念忽灭;即此一念,便是生生死死之因。有念必有相,一相忽生,一相忽灭;即此一相,便是生生死死之地。有相必有物,一物忽生,一物忽灭;即此一物,便是生生死死之缘。人于一日内,不知生生死死,轮回欲海,几十百千次,而幻形之变化,此其远者矣。或曰:太极生天地,何谓不生?曰:太极生天地,而有不随天地生者在,故太极不灭。
炼丹者,全然不要把炼丹二字放在心上。就是果有一粒金丹吐在掌中,被人劈手夺去,我也不以为意,看他不甚希罕,毫无芥蒂,方是炼丹之人。夫丹为宝丹,非比珍珠美玉,何为看不甚希罕,如此轻贱他,岂不是大罪过?要知炼丹之士,不具此宽大心肠,年年日日炼丹,究竟炼丹不成。何也?丹者虚无之体也,以有心执持,则非丹矣。是故未炼之先,我如不欲炼丹;既炼之后,我如不曾有丹;升乎清虚,游乎碧落,徜徉乎金彩玉光之中,遨游乎珠宫琼阙之下,吾如不曾见些甚麽来,视异境有如常境,视真人犹如常人,都看做是固有之物,如我平日著衣吃饭,家常使用,方是豪杰襟怀,真仙种子!孟子所云“不动心”也。譬如人获一颗明珠,把他做一块瓦砾看,则我与珠相忘,珠安于我,我安于珠,何等快乐!若竟作珠看,时时抚摩,刻刻记着,则此珠反足为我累。有累则心不空,心不空则背道矣。楚人得一玉杯以为至宝,恐有惊触,纳之匮中,裹以锦茵,可谓善藏矣。揭而观之,既置复取,既取复置,两目清黄,双手颤发,误触其匮,玉毁不全。人之于丹,亦犹是也。视之不甚惜,深所以惜之;视之为奇珍,适所以害之。就是火候,也要平平常常,有心无心,勿忘勿助,听其自己运用,水到渠成,薪多肉烂。分寸铢两之说,大足误人。此矜夸自玄之辈,作此议论,迷乱学者,以为炼丹乃至难之事,舍我莫知!呜呼,吾尝阅丹经图籍,都说火候必有秘传,心心相授,孰知至庸且易,平淡无奇者乎?吾以子好道,故以一言点破,传之世间,命不知学者省却多少心思!此我之大阴功大济度也
金丹大道就是神仙之道。
《唱道真言》把金丹大道阐述的非常透彻明白,没有用诸多的名词术语,让我们陷入迷雾中而不知所以。
由《真言》知:仙家的不传之秘是炼心。金丹即道,金丹即心。炼丹就是炼心。把因妄想执着而向外追逐的人心炼成无思无欲的清静道心,金丹成了。
儒释道三家的千言万语,都是在谈修心。
如阳明先生云:“心外无物。”
如禅宗五祖云:“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;若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即名大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。”
如老子云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虚即心中无念,静即心不起念,以虚静之心内观太极运转。
《真言》云:“炼心之法,以去闲思妄想。心一念不起,则虚白自然相生。此时精为真精,气为真气,神为真神。用真精真气真神,浑合为一,炼之为黍米珠,为阳神,而仙道成矣。”
老君云:“道也者,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。常虚心静神,道自来居。愚者不知,劳其形,苦其心,役其志,躁其神,而道愈远而神愈悲。”
静则无为故心清,虚则无我故心明,明则不昏故性见,性见则慧生。
炼心法门,具体可分为动处炼心和静处炼心。
事来则应,事去不留,此为动处炼心。即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”
入世在人事物中炼心,效果佳。《坛经》云:“凡人之静,每患乎应;圣人之静,常资乎应。”又云:“烦恼即菩提。”在动处炼心,能够炼就一颗如如不动的金刚之心。
而无事则静坐,常闭目内观,任念头生生灭灭,久而久之,念无,我亦无,此为静处炼心。
《真言》云:“夫清静者,清静其心也。人之病根,大约在种种妄念。妄念既除,尚有多少游思扰于胸臆。去游思之道,惟在内观。始而有物,至于无物;无物之极,至于无我。澄水不澜,明月无影。以为非空,纤毫洞彻,但见光明;以为本空,冥冥默默,万象咸具。此际著脚不得,著想不得,洞洞朗朗,玄玄寂寂。
致虚守静,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,如一座琉璃宝瓶,则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。明心后,自然坚固命根,六贼不除而自除,三尸不灭而自灭。以悟出之理,做自己的性命功夫,必巧生言外,妙合彀中,灾障不干,永无棘手之处。”
千言万语至此,仙家真正的不传之秘,是金丹人人具有,个个圆成,不需外求。只是被后天人心遮蔽,炼去人心,金丹即显。故炼心为仙家彻始彻终之要道。
题外话:《金刚经》不就是一部炼心的金丹经?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的“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”中的“徼”即玄关一窍。
玄关一窍,因为是先天存在及窍开会出现生理现象,实在难言难传,所以成为不传之秘。
若炼心是金丹大道的一半功夫,知窍守窍则是另一半功夫。
《唱道真言》把玄关一窍说得很透彻。
“炼丹之法,始于炼心,继以采取,终以火候,如此而已矣。”
(注:采取炼丹之药和炼丹火候在玄关一窍)
“窍者,至虚之义。凡物虚处,触之而易动,人呼而应在井中,风鸣而响入谷底,自然之理也。人心无物则虚,至虚之中,偶有触著,机会相照,跃然一动,此跃然一动之时,即是一点灵光着落处。《易》曰:'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’此之谓也。
(注:'故’即先天一炁,玄窍开,一炁自虚无中来)
炼丹不知此玄关一窍者,汩没大矣。今人皆气质之性用事,玄关之闭而不通,自出母胎已然矣。惟静之又静,寂之又寂,玄之又玄,空之又空,方得此玄关一窍。此窍也,乃真心、真性、真精、真神、真气之所自出,而玄关者为之机括耳。邵子曰:'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’此内有个玄关一窍,顷刻不见,须急寻之。
(注:玄关一窍一般与活子时同时出现)
玄关一窍,微妙难知。以为在内,非在内也,以为在外,非在外也。虽《中庸》第一章亦曾言过,曰:'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’夫未发非玄关也,既发非玄关也,惟将发未发、未发忽发之际发之者,玄关也。略先一息非玄关矣,略后一息非玄关矣。故玄关之在人,方其静时,转眼即是,及其动时,转眼即非,是直须臾耳,瞬息耳。自其大者而言,造化以前,方有玄关。何也?造化以后,天地日趋于动也。天地之动,谁为动之?玄关动之也。一动之后,即非玄关矣。自其小者而言,鸢之飞也,鱼之跃也,昆虫之化也,蟪蛄之鸣也,谁为飞之跃之化之鸣之?一玄关为之也。若就人身而言,则有不同者。何也?手足之举动也,耳目之听睹也,鼻之臭,口之味也,不可指为玄关也。玄关者,万象咸寂,一念不成,忽而有感、感无不通,忽而有觉、觉无不照,此际是玄关也。感而思,觉而照,即非玄关矣。然则玄关之在人,如石中之火,电中之光,捉摸不著。
(注:玄关一窍乃虚中之实,静中之动)
昨论玄关一窍,先天不传之秘,历代祖师所不欲尽言者,尽付于子。夫玄关一窍,乃诸圣诸仙特从明心见性时节,提出两字以教学者。心何以明?忽然而明,此玄关也。性何以见?忽然而见,此玄关也。玄关为明心见性之灵机,结胎炼丹之妙括。故古人凭空提出两字以教后学,使其从针锋上打一筋斗,电光中立一注脚。仙家之分身化气,出水入火,上天下地,千变万化,皆从此玄关参得来、把得定、打得筋斗转、落得注脚实,则变化由心,幽显惟我,无难事矣。此数言皆天机也,非有十年苦功,钻研不透。虽然,执着十年便是痴见,易则顷刻,难则终身。子具宿慧,谅决不难。
(注:太虚中玄关窍开,先天太极开始旋转。有此太极,使阳升于上,阴降于下,结而为丹,犹太极之生天地)
夫静观到一念不起之时,方可用意寻玄关一窍。既云一念不起,而又何用意寻?不知用意之法有个妙处,在无心中照顾,如种火者然,不见有火而火不绝。万境皆空,忽然一觉,非玄关而何?”
(恍恍惚惚时,杳杳冥冥中忽然震动,热感来了,如痴如醉感来了……)
个人修持方法:
一、站桩和打坐。
事来则应,事去不留,随时随地放空自己,无事无为,以站桩和打坐来练习自己的定静功夫。紫阳真人言:“能静,金丹可坐而致也。”
二、断舍离。
减少妄想执着,少言,少事,少食,少睡,少思……直至无。此即老子所言:“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